過去 3 年,大家一開始在玩 ChatGPT、寫文案、翻譯、整理重點,AI 比較像「超強小幫手」。到了 2025 年,關鍵字慢慢變成 agent、agentic AI、virtual co-worker:不是只聊天,而是真的可以替你去做事。McKinsey 就把 AI Agents 形容為「能完成多步驟工作流程的虛擬同事」,從「提供資訊」正式跨到「直接採取行動」。
Gartner、Forrester、Kantar、MIT Sloan 等研究機構也不約而同把 AI Agent 放進 2025~2028 的關鍵科技趨勢:
- Gartner 預測:到 2028 年,90% 的 B2B 採購將由 AI Agent 居中撮合,牽動超過 15 兆美元的交易金額,並指出傳統 SEO / PPC 會逐漸讓位給「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」。
- Forrester 則把 Agentic AI 列為 2025 年前十大新興技術之首,強調這是一組讓軟體可以自己規劃、行動的底層技術,而不是一個單一產品。
如果 2023~2024 是大型語言模型的時代,那 2026 很可能會是「AI Agent 實戰元年」。以下整理 7 個在國外被頻繁提到、對企業與行銷團隊都非常有感的 AI Agent 趨勢,提供你在規劃 2026 時的參考。
本文段落:
- 趨勢一:從 Copilot 到「數位員工」,AI 開始對成果負責
- 趨勢二:多代理人協作,一個人手上帶一個「AI 小團隊」
- 趨勢三:Enterprise Agent 深入內部系統,變成「會用內部資料的虛擬同事」
- 趨勢四:從 Prompt 到 Workflow,Agent 成為新的流程介面
- 趨勢五:從打到人到打到 Agent,AEO(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)成為新戰場
- 趨勢六:治理與風險管理,讓 Agent「敢放手用、出事找得到人」
- 趨勢七:垂直領域專用 Agent,從「萬能小幫手」走向「專職角色」
- 2026 從開始管理一個 AI Agent 團隊開始
趨勢一:從 Copilot 到「數位員工」,AI 開始對成果負責
McKinsey 在〈Why agents are the next frontier of generative AI〉裡提出一個很好懂的對比:
早期的 GenAI 比較像搜尋+問答工具,現在則開始出現能主動完成複雜工作流程的 Agent,例如:接收任務 → 查資料 → 做決策 → 去其他系統操作 → 回報結果。
McKinsey & Company:Why agents are the next frontier of generative AI
《Financial Times》也用「從 co-pilot 到 autopilot」來描述這個轉變:AI 不只是幫你打字或建議,而是能在限定範圍內「自動駕駛」,處理行銷、客服、營運等日常任務。
Financial Times:AI agents: from co-pilot to autopilot
對企業的意義:
- 2026 之後,「會用 AI」不再只是一個人打開 chat 視窗,而是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可以被指派任務的數位員工。
- KPI 會從「我有沒有用 AI」變成「哪些任務已經交給 Agent、省下多少時間或預算、帶來多少收入」。
趨勢二:多代理人協作,一個人手上帶一個「AI 小團隊」
Bernard Marr 在〈The 8 AI Agent Trends For 2026 Everyone Must Be Ready For Now〉裡,把第一大趨勢叫做 Agentic teamworking:未來重要的事情,不是單一模型多厲害,而是多個專長不同的 Agent 如何分工合作。
xCube Labs 在〈Top 10 Agentic AI Trends to Watch in 2026〉中也提出 multi-agent collaboration ecosystems:一個任務可以由「資料蒐集 Agent、分析 Agent、創意 Agent、執行 Agent」組成小隊,各自扮演不同角色。
對人的角色來說,這是一個很大的翻轉:
- 過去:自己當 PM、自己當執行。
- 未來:你是 一個小 AI 團隊的主管,負責拆解任務、分配給不同 Agent、看最後成果是否達標。
也因此,越能把工作拆成幾個穩定模組(研究、分析、產出、上線、回顧)的團隊,越有機會在 2026 把 AI Agent 用出差異。
趨勢三:Enterprise Agent 深入內部系統,變成「會用內部資料的虛擬同事」
真正帶來價值的 AI Agent,不會只停留在公開網路或聊天視窗,而是要連進企業的內部系統與第一方數據。xCube Labs 提到的 hyper-autonomous enterprise systems 就是在描述這種形態:Agent 能接觸到 ERP、CRM、供應鏈、甚至財務資料,根據規則自動進行補貨、資源分配或風險控管。
MIT Sloan 在〈AI agents, tech circularity: What’s ahead for platforms in 2026〉則從平台角度提醒企業:平台架構必須預先為 Agentic AI 做好準備,因為新的 Agent 已經可以替用戶買賣、談判,這會徹底改寫數位市場運作方式。
換句話說:
- 沒有整理好的第一方資料、沒有可被存取的 API、沒有明確權限控管,企業就很難用好 Enterprise Agent。
- 2026 之後,「資料+系統整合能力」會變成 AI Agent 導入的前提。
趨勢四:從 Prompt 到 Workflow,Agent 成為新的流程介面
這兩年大家一直在聊 prompt,但 Forrester 在 2025 年新興技術報告裡,直接把 Agentic AI 定義成:一組讓軟體可以自己規劃與調整行動、完成目標的技術組合,包含推理模型、進階檢索以及新的架構設計。
許多國外文章也開始強調:
下一波真正重要的,不是「誰的 prompt 寫得比較像魔法」,而是誰能把工作流程設計清楚,讓 Agent 可以反覆執行。例如 bnxt.ai 就以「工作流程重塑」來說明 Agentic AI 如何接管重複任務,減少手動操作。
對行銷、MarTech 團隊來說,介面會出現幾個變化:
- 從「聊天框」變成「流程編排器」:
- 設定觸發條件(例:新名單進來、廣告表現掉到某個門檻)
- 串接動作(例:撈取數據 → 分析 → 匯出 Google Sheets → 寄出報表)
- 從「一次性對話」變成「長期運行的工作流」,需要設計例外情境與 fallback 機制。
這也意味著,未來行銷人很重要的技能之一,就是「流程設計力」。
趨勢五:從打到人到打到 Agent,AEO(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)成為新戰場
Kantar 在《Marketing Trends 2026》中,第一條就叫 Agents of change: from attention to intention:
2026 年會看到 AI Agents 在消費端大規模出現,消費者會把需求交給自己的 Agent,品牌不只要影響人,還要學會「預先影響這些 Agent」。
Fast Company 近期一篇〈Selling to machines: How AI will change e-commerce〉也拋出關鍵問題:
當消費者背後多了一個 AI Agent,品牌要怎麼「賣給機器」?文章裡提到一個新詞叫 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(AEO):讓數位內容對 Agent 更容易理解、比價與行動。
Gartner 則更直接指出:未來 B2B 採購裡的 SEO、PPC 會逐步讓位給 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,產品必須變得「對機器可讀」,才能在 Agent-to-Agent 的交易平台中被找到。
這會帶來幾個新的 MarTech 挑戰:
- 產品資料、規格、價格、服務條件要結構化,方便 Agent 快速解析
- 內容不只要說服人,還要讓 Agent 找得到、解得出「為什麼推薦你」
- SEO 以外,會多出一塊新的優化功課:「當 AI Agent 把所有選項都比價、比較完之後,最後還是選擇你這個品牌」
趨勢六:治理與風險管理,讓 Agent「敢放手用、出事找得到人」
AI Agent 一旦可以自動下單、調整價格、社群發佈或開關廣告,企業最緊張的就是:
「我敢讓它自己做嗎?真的出錯怎麼辦?」
Forrester 在談 Agentic AI 時就提到,這項技術雖然能大幅提升自動化程度,也必須掛上一個「警告標籤」:在準確度、信任與協調機制成熟之前,企業需要非常嚴謹的控管。
Gartner 也提醒,目前市場上存在嚴重的「agent washing」,很多產品只是換個名字,實際並沒有真正的自主代理能力。它同時預測,到 2027 年可能有超過 4 成的 Agentic AI 專案因成本與價值不明而被終止,但到 2028 年,仍會有約 15% 的日常決策由 Agent 自主完成、三分之一企業軟體會內建 Agentic AI 能力。
《Financial Times》則強調,導入這類「autopilot」系統時,企業應該從小型、明確的任務開始,並確保透明度與治理架構,而不是一次把所有權限丟給 AI。
實務上,2026 起企業在導入 Agent 時會要多問幾個問題:
- Agent 能讀到哪些資料、能不能直接「動手」?
- 哪些動作必須先經過人類審核?
- 所有 action 是否有 log 可以回溯?
- 誰負責持續審查 Agent 的表現與偏誤?
簡單說,治理與風險控管會變成 AI Agent 導入的一級議題,而不是最後才補上的附件。
趨勢七:垂直領域專用 Agent,從「萬能小幫手」走向「專職角色」
xCube Labs、Forrester 等機構都觀察到一個共同現象:Agentic AI 真正創造價值的地方,往往是針對特定產業或部門,打造高度專用的 Agent ,而不是想做一個什麼都會的通用 Agent。
例如影視產業的 ThinkAnalytics 推出 ThinkMetadataAI,使用 agentic AI 自動產出多語系、細緻的節目 metadata,減少人工標籤時間,還能在串流平台上提供更精準的內容推薦。TV Tech
其他產業也有類似動向:
有文章整理了哪些企業軟體最適合導入 Agentic AI,包含客服、自助服務、產線監控、醫療紀錄管理等領域,強調這些系統因為流程清楚、資料結構相對標準化,特別適合用專用 Agent 來接管日常任務。
Planet Crust:Enterprise Softwares Best Suited To Agentic AI
對企業的啟示是:
- 不需要追求一個「全能型 Agent」
- 反而應該可以先挑出 1–2 個重複性、可標準化、流程相對清楚的場景,做成垂直專用 Agent
- 做出成效之後,再逐步把 Agent 擴展到其他工作流程
2026 從開始管理一個 AI Agent 團隊開始
綜合這些國外的觀察,可以看到幾個共同結論:
- AI Agent 不是單一產品,而是一整套「從目標到行動」的能力
- 真正的價值在企業內部:資料、系統與流程是否準備好,決定 Agent 能不能接手
- 行銷與 MarTech 團隊會從「操作工具」角色,轉向設計工作流、管理 AI 團隊、治理風險的新工作型態
對 2026 來說,導入 AI Agent 3 個務實的問題:
- 我們有沒有一兩個可以先交給 Agent 試做的重複性、可標準化的任務?
- 我們的資料與系統,是否已經整理到「Agent 接得住、可以讀取」的程度?
- 我們內部,有沒有人願意當那個會領導 AI 數位員工的主管?
如果把這七個趨勢放在同一張時間軸上,可以看得很清楚:AI Agent 不是在某一天突然「成熟」,而是透過一個個具體場景,一點一滴改寫企業的流程與分工。
對 2026 的企業而言,最務實的做法,是選定一個場景,讓第一個 AI Agent 在可控範圍內開始創造可量化的價值。當團隊學會與這位「數位同事」共事,AI 才會從口號,真正走進日常營運。
👉 立即預約了解 Instag AI Agent 更多應用場景!歡迎與我們聯繫,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!點我預約了解